第一千零一十章 17个世纪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八路中文网]https://m.balu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/br> “嗯。” 张楠这“嗯”完, 从取了一大块残片,仔细瞅了瞅:这是罐子颈部的一部分。 很野蛮,直接在甲板上一敲,“砰”一下居然没碎。 破东西见多了,他可不是玩考古的,把残片忘甲板上一放,再用脚一跺! 四分五裂,满意了。 张楠要看的是残片断面,而残片在海水里泡的时间太长,原本的断面压根看不出个所以然来。 这下清楚,看了几眼,再用个放大镜仔细看了看。 “越窑早期三国时期的东西,这釉水都快给腐蚀没了。” 难怪会被潜水员看成是陶罐,罐体表面的釉层脱落非常严重,在水底下都不好判断。 越窑,张楠过手过的越窑青瓷数量会让那些个专家汗颜,而且他不单单是“实战派”,对于越窑,还从农博升那里学习过“理论派”的精髓,去当个越窑青瓷研究员估计都合格。 关兴权直到张楠看越窑的能耐,知道他不大可能会走眼,但还是有个疑问:“怎么断代的” 认越窑,关老大没张楠这能耐:二十多年的一线经验,不是随便听听、看看就能学会的。 “这罐子是三国和西晋时候的常见款式和纹饰,还属于早期型,西晋一些墓里出来的两系罐身量就开始拔高,纹饰也有些不一样。” 说着把手上踩破的一片残片递给关兴权,“你看看,这三国时候的越窑产品胎质坚致细密,胎骨多为淡灰色,这残留的釉汁也洁净。 而且从我和农馆长那得来的经验总结,三国早期越窑的纹饰简朴,典型的纹样有水波纹、弦纹和叶脉纹,这个罐子一条不差,都能算个标准器。 到了吴国晚期,越窑瓷器的装饰越来越繁复,开始出现斜方格纹。 至于西晋那会是有这样的瓷罐,但胎体一般比这个还要较厚重些,胎色比这个要深一些,至少是灰色,甚至是深灰色,釉层也要比这个更厚,釉色也更深一些。” 什么叫专家 既有真正的博物馆专家指点,又有超量的一线工地淘宝经验,这就是专家! 你个考古队的一年能挖几次越窑 三五次算多了吧 张楠当初一年能挖个上百次! 专家,那不是吹出来的,是实打实干出来的! 之前的报告说下头海床上这样的破罐子到处都是,这件食用器物显然是货物,而不是船员的日用品。再说了,除非是船上的老大,不然三国时候一个船员就用越窑青瓷双系罐 这也似乎太奢侈了点。 到这,张楠没再多看甲板上的罐子和碎瓷片,反而看向西斜的骄阳,给刺得差点流眼泪。 很奇妙的感觉,非常棒! 1700年前,一艘远航的木船在这里遇难,它的目的地是哪里 17个世纪,那时候罗马帝国都还在,它是要去何方 这附近的诸多岛屿那会是已经有人了,但基本上就是帮野人,华夏先民也应该有人到达了这里,但那时候实在太早了,还没法改变这片靠近赤道的该死蛮荒之地。 700年前的远航都充满危险,别说这1700年前,那时候的海上远海贸易就有了,这次真正被自己触摸到,很神奇的感觉。 它的最终目的地绝对不会是附近的岛屿,那唯一的选择就是穿越不远处的马六甲海峡! 关兴权也想到了这一点,说了句:“没想这海上丝绸之路那时候就有了,了不起!” 张楠一听,笑了起来,“早就有了,《汉书地理志w上就记载有海上交通路线,就是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。 当时海船载运各种丝绸远出东海与南海两条航线,据说先秦那会就有远航海船。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,番禺地区,就是现在在羊城一带已经拥有相当规模、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。 汉武帝以后,西汉的商人出海正式开辟了这条海上丝绸之路。 西汉那会,这华夏南方的南粤国和印度半岛之间的海路就已经开通,根据那本《汉书地理志w里的记载,航线是从现在南粤省最南边的徐闻县境内、还有现在桂省的合浦县境内出发,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、暹罗湾、孟加拉湾,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一个黄支国和已程不国,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,这也是现在找得到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。 东汉时期还有文献记载汉朝和罗马帝国之间是怎么交往的,那些让罗马贵族疯狂的丝绸不单单靠骆驼运:华夏商人乘坐汉朝自个建造的风帆远洋船,先从北方由海路到达羊城进行贸易,之后运送丝绸、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到古印度,之后采购香料、染料运回中国。 之后那些古印度的商人再把丝绸、瓷器经过红海运往埃及的开罗港,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到达安条克,再由希腊、罗马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、加沙等港口经地中海海运运往希腊、罗马等地。 三国时代吴国雄踞江东,汉末三国还正好处在海上丝绸之路从陆地转向海洋的关键时期。 孙吴水军强,船舰设计与制造也比较先进,规模也很大,据说孙吴那会的造船业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准,而且孙吴的丝织业已远超两汉的水平与规模,还第一次创立了官营丝织,这青瓷和丝绸往古印度卖正好,绝对暴利中的暴利。” 最快更新,无弹窗阅读请。第一千零一十章 17个世纪[2/2页]